本月中旬,美國對華加征關稅政策塵埃落定。除了鋼鐵、鋁等大宗商品以外,電動車關稅由25%增長至100%、鋰離子電動汽車電池關稅由7.5%上漲到25%,以及光伏電池的關稅由25%提高到50%,為中國電動車出口美國市場帶來不小阻礙。
然而,在過去的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而出口至美國市場的新能源車僅有1.25萬輛,同比下滑16.2%。結合美國地理環境和用戶使用習慣來看,其關稅上漲對中國新能源車企幾乎沒有影響,但若是放到歐洲市場,這一情況便所有不同。
繼去年10月份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之后,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歐盟有意向中國新能源車企增加關稅,并表示“將在6月5日前,向被征收臨時關稅的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發布通知”。相較而言,歐洲市場具有廣闊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包括比利時、英國等在內的諸多發達國家,早已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重要的出口市場。
作為調節市場的重要手段,“提高關稅”是保護本土企業的有力武器,尤其是對于競爭激烈、價格敏感度較高的汽車市場而言,進口車失去“質價比”,便很難從眾多車型中脫穎而出。不過,面對這一市場變化,中國新能源車企仍在觀望,反倒是德系車企高管,率先站出來說出反對聲音。
此前,寶馬集團CEO齊普策在財報業績會上表示:“歐洲的汽車工業不需要貿易保護”,對中國電動車采取額外征收關稅的政策,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另外,大眾汽車CFO安特里茨也表示,(這種政策)只會帶來“短暫的喘息機會”,從長遠來看,降低成本才是保持競爭的必要條件。
不難發現,與其說中國電動汽車離不開歐洲市場,似乎歐洲車企更加離不開中國。就拿寶馬、大眾來說,二者在燃油時代的輝煌毋庸贅述,但面對新能源時代的轉型,其既離不開中國成熟的新能源產業鏈,又不愿舍棄全球最大單一、也是最成熟的新能源市場。歐盟提升中國電動車關稅,會給在華生產的德系純電車型返銷帶來困難,同時也背離了“降低成本”的初衷。
對于中國車企而言,如今廣泛布局歐洲市場的車企為上汽MG、吉利領克等具有歐資背景的車企,其若是想要深耕,可以尋求本土化工廠進行合作;而對于比亞迪、奇瑞等“出口大戶”而言,出海的道路也并非只有歐洲市場一條,完全可以有側重性、選擇性地進行布局。因此,中國新能源車企“不急”,也在預料之中了。
時間回到三十年前,若非引進外資企業、以市場換銷量,中國汽車工業很難形成如今健全的配套體系,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轉變,更是無從談起。因此,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市場,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抵觸”情有可原,但在歷史的洪流中,一味地抵觸競爭、活在襁褓里,很難評價是“保護”還是“傷害”。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