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動車市場是否存在“技術門檻”?如果將這個問題放到八年前,面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造車新勢力,想必多數人自然而然地認為答案是“否”;不過,前兩年市面上接連出現的新車自燃、失控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信任危機,真當面臨購車選擇時,消費者會根據品牌實力、市場銷量及用戶口碑而思考再三。
事實上,造出一款純電動車并不難;同樣是“三電系統”的組合,純電動汽車與兩輪電動車相比,無非是電池容量更大、車身結構更復雜。但是,想要造一款出眾的純電動車并不容易;包括電池監測、充電管理、系統安全等層面,每項均有著較高的技術壁壘。因此,全新品牌若想布局純電動車市場,雖并非易事,但微型純電動車也是最容易滲透的領域。
近日,一則“未奧BOMA EV售價3.99萬元起上市”的消息,吸引不少網友的關注。大家關注的點,并非其顛覆同級的續航,或是擊穿行業慣例的價格,而是除了車標,幾乎等比例縮小“埃爾法”前臉的造型。上一個如此明目張膽“借鑒”的車企,無疑還要追溯至多年前的眾泰汽車。至于未奧汽車是否值得選擇,在詳細了解品牌歷史和行業現狀之后,便不難抉擇了。
官方信息顯示,未奧汽車誕生于2022年12月份,是鴻日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新新能源乘用車品牌。而說到鴻日股份,便不難令人聯想到鴻日汽車,該品牌成立于2014年1月,主要生產“不能上牌”的低速電動車,俗稱“老頭樂”。無論是從政策層面的逐步限制“老頭樂”上路,還是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由鴻日汽車,到未奧汽車,鴻日股份意在實現電動汽車領域的技術和品牌升級。但背后的難度之大、成效如何,如今還不得而知。
想要從“老頭樂”進軍“微型純電動車”市場,首要解決的問題在于生產資質。在過去兩年間,鴻日汽車便在積極尋求乘用車生產資質,曾接觸過一汽夏利、河北御捷,最終均無疾而終;而未奧汽車的生產,最終交由具備生產資質的中興汽車代工。在此基礎上,好消息是未奧汽車能夠步入主流的乘用車市場,但“代工”模式下的質量管理、成本控制等問題,成為更大的挑戰。
從另一方面來看,雖說“老頭樂”與“微型純電動車”看似差別不大,但具體到品牌知名度、產品質量、售后保障等層面,依舊有著天壤之別。同樣是微型純電動車,拋開宏光MINIEV的暢銷,吉利熊貓mini、長安Lumin雖說布局較晚,仍有著不錯表現;反觀雷丁汽車、領途汽車(河北御捷)等有著“老頭樂”背景的新勢力,不僅沒能成功轉型至新能源乘用車品牌,還被沉重的資金鏈所拖累,最終走向破產的道路。
時至今日,隨著新能源市場逐步飽和,政策層面的收緊、市場競爭的加劇,令即便是微型純電動車領域,也很難再接受全新品牌的誕生,況且還是缺乏技術根基的車企。如此來看,未奧BOMA EV“撞臉”埃爾法似乎只是個小問題,至于入局微型純電動車市場是否容易,上市后的銷量或許會給它上一課。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