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車市步入“存量時代”的特征,便是消費主動權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傾斜,關于這一點,相信大家早已深有體會。
早在十年前,國內車市呈現出一片繁榮,即便是眾泰、陸風這樣的邊緣車企,也能收獲一份不錯的銷量數據;但從五年前開始,“內卷”一詞便被頻繁提及,尺寸越級、配置下探的產品設計趨勢,令優勢顯著的合資品牌也措手不及。
到了今年,國內車市的競爭不僅僅局限于產品本身,“價格戰”所帶來的直觀沖擊,成為尾部車企存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同時也令頭部車企不得不被動應戰。究其原因,同樣還是開頭所提到的問題,面對存量時代下的需求緊縮,車企想要維持以往的銷量數據,只會越來越難。
現如今,除了部分特別暢銷的新能源品牌以外,絕大多數車企均有著充足的產能儲備,但批發量與零售量想要對等,離不開經銷商這關鍵一環;庫存系數的大小,便是評價國內車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74,環比上升15.2%、同比上升1.2%,再度回到“榮枯線”(1.5)之上。
在今年的1-5月份中,2月份的庫存系數最高,達到1.93,意味著終端的庫存量為零售量的1.93倍,既增大了經銷商的資金流通壓力,又為車企的銷量增長帶來了不小阻礙。或許正因如此,“價格戰”在3月初正式打響,3、4月份的庫存系數持續下降,最低達1.51。中汽協分析表示,在5月份中,前四周的庫存水平持續下降,但為了應對半年任務考核節點,經銷商在最后一周補庫動力較強,因而造成了庫存水平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雖說2022年5月庫存系數同樣達到了1.72,但得益于去年上半年購車需求的釋放,以及5月底發布的“燃油車購置稅減半政策”落地,2022年6月-9月份的庫存系數均低于1.5,車市整體呈現出相對旺盛的發展態勢。但對于今年來說,終端優惠往往集中于車企、經銷商讓利,以及部分地方的購車補貼,想要實現整體行情的回暖,仍有較大難度;況且隨著溫度升高,暑期消費者的看車、購車欲望有所衰減,再度為降低庫存系數,終結“價格戰”增加了難度。
另一方面,經銷商之所以愿意主動“補庫”,意在完成規定的銷售額,拿到廠家“返利”;而經銷商的盈利狀況,也在“價格戰”的沖擊下變得岌岌可危。
就筆者此前與經銷商的溝通中得知,在終端優惠不斷擴大的基礎上,“賣車不掙錢”已經成為傳統品牌4S店的共識,相較而言,保養、維修等售后環節才是經銷商的盈利重點。而對于注重直營的造車新勢力來說,其車型保養的周期長、費用低,因此企業會開辟出軟件付費、配置選裝、特色周邊等新的盈利增長點,以此來彌補研發投入大、單車利潤低的不足。
在近日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中,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表示:“湖北式降價沒有帶來汽車市場高銷量”。可見,“價格戰”并非長久之計,如何重建消費信心,引導國內車市朝著健康、良性的方向發展,遠比糾結于一時的銷量更為重要。特斯拉式的“以價換量”很難效仿并實現,對于大多數傳統、新能源品牌來說,將發展重心放到產品本身無疑更加重要。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