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車企開始“跨界內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1月17日,上汽集團旗下的上汽安吉物流,委托中國船舶集團建造的首艘滾裝船(遠洋汽車運輸船)“上汽安吉申誠號”啟動首航,該船的運能約3萬臺/年,計劃“常駐”歐洲航線和澳新航線。而在未來三年內,該公司還計劃新增14艘滾裝船。
無獨有偶,1月15日比亞迪集團旗下的首艘滾裝船“EXPLORER 1號”,在深圳開啟首航、并計劃抵達荷蘭與德國。此前,比亞迪曾投資50億元,與山東某船廠訂購了8艘滾裝船,預計在2025年全部交付。
自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以來,積極謀求海外市場的自主車企,似乎卷向了一個新方向,那就是打造自己的“出海艦隊”。
為啥車企要花大價錢,去辦一件看上去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畢竟專業的物流公司有的是。答案很簡單——全球滾裝船運力嚴重不足。
據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522萬輛,較2019年增長了近4倍。面對中國汽車出口近幾年的高速增長,國際船運行業顯然預計不足。
此前,全球最大的船運咨詢公司“克拉克森”曾在報告中指出:截至2023年11月,全球滾裝船約760艘,較2019年增長僅2%,全年運力約400萬輛。
換句話說,僅是面對中國地區的汽車出口訂單,全球滾裝船的現有運力就已經無法滿足了,更別提還需要承接日本、韓國這些傳統汽車出口大國的相關訂單了。
在供需嚴重錯配的情況下,國際滾裝船行業自然就出現了“一船難求”的窘境。
據船運咨詢公司克拉克森的報價顯示,從2020年8月到2023年11月底,一艘擁有6500個車位的滾裝船租金,已經從1萬美元/天的價格,飆升至11.5萬美元/天,漲幅逾10倍。
曾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因為滾裝船的租金上漲,一臺車從中國出口至歐洲的船運成本,將上漲約1萬元人民幣——這對利潤空間本就不高的自主汽車品牌而言,將是極大的成本抬升。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客觀原因之外,中國汽車出口還面臨著日韓企業的排擠。
華經產業研究院有報告指出:截至2022年底,在全球滾裝船的運力構成中,日本船東占據41%的份額,韓國船東的占比為14%。中國船東的份額僅占2.6%,且多數用于內河運輸。
要知道,日韓船運公司與日韓車企,很可能同屬于一家財團控股。例如三井住友信托,旗下控股了3家日本船運公司,而豐田汽車也同樣隸屬于該財團。
二者本身就是利益共同體,日韓船運公司必然優先考慮本國車企的訂單。例如此前《上海汽車報》有報道稱,韓國某船運公司寧愿空艙出港,也不愿意開放給中國車企。
顯而易見,假如繼續依賴第三方船運公司,類似的“歧視性行為”只會更多。好在正如本文開篇所述,中國船舶制造業已經開始動作。
據船運咨詢公司“克拉克森”分析稱,2023年全球造船廠共接到80艘滾裝船的新增訂單,總容量約6.7萬個標準車位,其中90%的新增訂單來自中國。
若以現有規模來估算——本批中國船東的新增運力,將達到國際滾裝船總運力的37%,隨著這批滾裝船在未來交付,中國車企的船運難題將得到緩解。
結語:除了建造滾裝船以外,中國車企還在換著法兒“出海”。例如集裝箱物流、本地化生產、成立合資公司等等,這些都是它們正在嘗試的路徑。
為何世界汽車市場離不開中國汽車?歸根結底,中國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其產業優勢、規模效應已經初步形成,面對越來越便宜實惠的中國汽車,有誰能拒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