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特斯拉、蔚來等新能源車企的股價暴漲,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了“造車新勢力大軍”,無論是地產巨鱷,還是傳統燃油大佬,均覬覦著這塊前景廣闊、又能帶來股價翻倍的“藍海市場”。相較而言,華為便顯得異常淡定,即便眾多網友紛紛聲援其“造車”,但華為依舊無動于衷。
“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信息通信)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顯然,華為有著清晰的發展規劃,既不會盲目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沒有放過下一個時代的“風口”。軟硬件系統提供商,是其對于自身最為精準且可行的定位。
前不久,華為發布的96線激光雷達,便是其投擲于新能源市場的一枚“重磅炸彈”,在輔助自動駕駛領域中,擁有著深遠的意義。
不可否認,特斯拉的輔助駕駛系統在業內享有盛譽,三目攝像頭與精準算法的配合,成為其引以為傲的產品亮點之一。然而,當華為的激光雷達發布后,馬斯克似乎也有些“坐不住”了,曾經質疑甚至怒懟華為做不出100線激光雷達的他,或許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來自中國車企的威脅。
96線激光雷達誕生意味著什么?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業內共識是:在車載傳感器領域中,激光雷達擁有目前來看最強的綜合優勢,價格也是最高的。相較于攝像頭,激光雷達能夠更好地克服濃霧、高速等不利環境的影響,更加清晰、準確地勾勒出周圍物體,整體的精度與廣度均能達到較高的水平。
然而,之所以此前極少有車型采用這一技術,主要原因在于兩點,一是技術門檻高,二是生產成本貴。目前,能夠量產車規級激光雷達的車企僅有法雷奧一家,且每套造價高達數千美元,因而只會出現在豪華品牌的旗艦車型上,即便是奧迪A8,也僅搭載了一顆。在80萬級以下的市場中,自然很難見到激光雷達的身影。
事實上,華為的96線激光雷達能夠飽受關注,正是因為其克服了這兩大難題。一方面,為了繞開西方國家設置的“專利壁壘”,華為直接研發了96線半固態激光雷達,探測距離可達150m、探測視場角可達120°×25°;再加上小巧的體積,能夠輕松適配各類車型。另一方面,華為激光雷達造價僅為200美元,未來有望下探至100美元,遠遠低于市面上同級產品,較低的入手門檻,自然會吸引車企蜂擁而至。
因此,如果往小了說,華為激光雷達的誕生為自主品牌提供了“加速器”,令其能夠利用硬件優勢來彌補系統算法上的不足;如果往大了說,華為激光雷達突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令中國企業在車載傳感器領域有了更高的立足之地。未來,諸如ARCFOX、長安等車企均會與華為展開合作,對于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為何特斯拉會“如臨大敵”?
關于激光雷達,馬斯克曾評論稱“激光雷達是傻子的玩意,任何人用激光雷達都注定失敗”;因此,當小鵬、蔚來曾放言推出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后,馬斯克并沒有過多關注。然而,今時不同往日,華為激光雷達對于輔助駕駛領域根本性的顛覆,或許會令馬斯克也不得不直呼“真香”。
為了壓縮制造成本,特斯拉選用了成本較低的三目攝像頭,成本為300美元左右。然而,華為激光雷達的誕生,不僅在顯示效果方面領先于攝像頭,更在生產成本上保有較大優勢,如此一來,特斯拉在算法方面的領先優勢或將淡然無存,如網友所言:“殺傷力不大,侮辱性極強”。
此外,就部分自主品牌而言,本身便已研發出較為成熟的輔助駕駛系統,再加上激光雷達的助力,有望獲得長足發展,甚至更早地實現L4級輔助駕駛的要求。因此,面對華為激光雷達過硬的實力與誘人的售價,特斯拉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規劃,或與華為進行合作,或找尋擁有類似實力的全球車規級激光雷達供應商,應該會被提升日程。
“特斯拉最大的競爭對手可能來自中國公司”。此前在接受采訪時,馬斯克曾說出這樣一番話。如今來看,無論是寧德時代、比亞迪在電池領域的根深蒂固,還是華為在技術領域的強勢崛起,特斯拉都不得忽視中國企業在新能源時代的發展。自主品牌想要“彎道超車”的夢想,沒有比現在更接近于實現了。
結語:“你不伸出手,別人想拉你一把都沒機會”。華為激光雷達的誕生,確實會給自主品牌注入一劑“強心劑”;但激光雷達只能縮小自主品牌與特斯拉在輔助駕駛領域的差距,并不意味著已經勝券在握。想要真正實現超越,自主品牌還需繼續努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