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以往的車市行情,每年年初基本上均為銷量淡季,至少在北京/上海車展開幕以前,車企很少會有大動作。不過,隨著本月初東風系品牌發布了一套“平平無奇”的降價海報后,看不見的硝煙便在國內車市彌漫開來,有些車企頂不住壓力跟風加入“限時優惠”,也有些車企反其道而行之踐行“保價宣言”。
可以肯定的是,“價格戰”一旦打響,便不會有贏家。至于是“降價”還是“保價”,車企既需要綜合考量自身的銷量壓力,又需要深度評估可能會對品牌造成的影響。站在這個角度來看,合資品牌無疑比自主品牌更加注重品牌溢價和企業形象,而其之所以會“放下身段”,可能與居高不下的庫存量有著不小的關系。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即便2月份國內狹義乘用車市場累計銷量達138.9萬輛,實現同環比均增長的不俗表現;但2月末廠家和經銷商庫存上升到341萬輛的數據,還是為整個車市亮起了“紅燈”。回看本月初東風系降價的行為,可能也是早有征兆。
參照過去兩年的乘用車市場庫存量來看,歷史最高點在去年11月份,受眾所周知的因素影響,終端很少有人買車,其庫存量達到394萬輛;但隨著年底市場放開,以及消費潛力釋放,此后的兩個月的庫存量得以快速下降。
相較而言,除了2月份庫存量環比有所上升以外,對比去年1-3月份庫存量分別為288萬輛、299萬輛和303萬輛,如今車企的庫存壓力依舊明顯。想要用常規方式在上半年實現銷量突破,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如果將目光具體至細分市場,不同品牌也面臨著不同的壓力。拋開市場體量本就不大的新勢力和外資品牌不說,2月自主、合資和豪華品牌的庫存量分別為113萬輛、132萬輛和36萬輛。其中,自主品牌相較兩年前的庫存量相差不大,但合資與豪華品牌較兩年前卻有明顯增長。或許是國產車型競爭力得到增強,也或許是消費者面對購車更為謹慎,總而言之,自主品牌的吸引力確實得到了增強。
毫無疑問的是,庫存車數量的增加,為廠家、經銷商帶來或多或少的經營壓力,往小了說是影響資金流通,往大了說是影響車企發展、4S店服務與品質。況且,隨著停放時間的增長,“庫存新車”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折舊與貶值,就拿此次“掀桌子”的雪鐵龍C6來說,便有不少是2021年、2022年生產的車型。停著是“廢鐵”,賣出去是“銷量”,其終端讓利的行為情有可原。
相較而言,對于諸如理想汽車、領克汽車、坦克品牌等庫存壓力比較小的品牌來說,其本身已是無庫存或少庫存,沒有必要自降身價融入“價格戰”,更沒有必要為可能到來的短時銷量下滑而擔心。所以,車企降價自然有所圖,而保價更是情理中,對于消費者而言,需要做的是權衡利弊、擦亮雙眼,選擇適合自己的車型最重要。
結語:早在國內車市還是“買方市場”的時候,消費者經常會遇到新車加價、銷售愛搭不理的情況,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需求天平朝著4S店傾斜。時至今日,對于那些“買到就是賺到”促銷車型的銷售來說,同樣也有拿捏客戶的底氣,這是消費者希望看到的場景嗎?“價格戰”總有一天會落幕,多些真誠、少些套路,對于車企和消費者都會更好。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