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步入1月中旬,除了眾多自主、合資品牌先后公布12月份及2023全年銷量數據以外,眾多豪華品牌也象征性地發布了年度成績單。就目前掌握的信息來看,“德系三強”中的寶馬、奔馳和奧迪在華銷量均有增長,勞斯萊斯、沃爾沃的全球銷量數據均創歷史新高。不得不說,在看似是新勢力主導車市發展的當下,傳統豪華品牌仍有著十足的競爭力。
當然,相較于BBA或勞斯萊斯,定位介于二者之間的保時捷,或許是個更具“性價比”的超豪華選項。一方面,依托進口身份和旗艦車型,保時捷具有更強的品牌溢價,與屢見不鮮的BBA拉開差距;另一方面,諸如Macan、718等50萬級車型拉低了入手門檻,成為有錢人“踮踮腳”便能夠到的選項。用網友的話來說,“過年開著保時捷回家,老丈人都得看你臉色說話”。
中國消費者到底多么喜歡保時捷,數據無疑是最直觀的體現。在2021年,保時捷在華銷量達95671輛,同比增長8%;即便2022年在華銷量下滑了2%,保時捷中國仍能以年銷93286輛的成績連續8年穩居其最大單一細分市場。不過,保時捷2023年的在華銷量卻為其澆了一盆冷水,年交付量79283輛、同比下滑15%的表現,最終將原因歸咎于“經濟復蘇和產品迭代”影響。
就事實而言,不排除有這方面的原因。正如開頭所說,保時捷暢銷的原因,在于其有著高于BBA的定位,又有著低于勞斯萊斯、賓利的門檻。但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原本有意購買保時捷的用戶,很可能會因“消費降級”而選擇BBA,或者“添點預算”入手更高端的超豪華品牌車型。保時捷原本的優勢,在去年中國車市“價格戰”的背景下,反倒略顯劣勢。
此外,在保時捷中國的銷量構成中,Cayenne和Panamera始終是重要的銷量支柱。但受上市節奏影響,中期改款的新款Cayenne自去年上海車展公布在華售價并開啟預定后,直到9月份才啟動交付。而去年年底姍姍來遲的全新Panamera,正式交付時間也懸而未定。動輒數月的等待時間,難免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并消耗掉意向客戶的耐性。
值得一提的是,雖說整體銷量有所下滑,但保時捷新能源板塊的發展,或許將為未來的在華發展提供契機。數據顯示,保時捷新能源車型占比交付達16%,唯一在售的純電車型Taycan的交付量同比增長41%,釋放出積極信號。此外,去年包括Cayenne EV、Macan EV的海外路試諜照均得到曝光,保時捷純電家族有望逐漸得到壯大。
顯然,傳統車企實現新能源轉型的第一步,便是建立市場認知和用戶信賴,而率先布局、擴大陣容,則是實現這一目的最有效的路徑。正如爭相布局純電市場的BBA一樣,保時捷也走到了新能源轉型的前列,至少就“消費認知”而言,保時捷純電不會被認作“雜牌車”。
正如那句“存在即合理”所言,即便經歷了“加價”、“減配”等輿論風波之后,不少消費者會對保時捷抱有不滿,但就現實而言,保時捷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車主在情懷、地位層面的需求。當選擇越來越多、消費趨于理性,還有多少用戶會選擇保時捷,未來的銷量數據會給我們答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