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豐田、大眾、本田、通用等那些全球巨頭在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上,打不過咱們的中國汽車品牌?
明明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準入門檻更低,諸如電池、電機和電控等等都是供應商方案,只要你肯花錢,就有供應商為你服務。就算上面說的這些巨頭在新能源這條賽道起步晚,但它們手里都不缺錢,只要肯砸錢,按理說應該能很快追上吧?
如果順著這個思路推測的話,貌似還真是這么回事兒,但這些全球巨頭車企打不過中國汽車品牌的更為核心的原因,其實是成本。
給大家舉個例子,前段時間美聯社報道了美國汽車人士拆解比亞迪海鷗這件事,他們驚訝的發現這輛高配在中國的售價換算后大概1.2萬美元的純電小車,不僅駕駛性能良好,而且制造工藝與美國制造的電動汽車不相上下,而美國制造的價格是海鷗的3倍。
看明白了吧,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汽車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強大的垂直整合能力,即便是賣這么便宜依然能賺錢,雖然除比亞迪以外的絕大多數中國新能源車企也虧錢,但擋不住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處于虧損中依然持續入局這一奇怪現象,這些是上述巨頭車企所承受不了的。
所以,什么時候這些巨頭車企能夠趕上我們在新能源領域的腳步,成本控制變得十分關鍵,說句直白的話,就是它們什么時候能夠生產出像我們一樣物美價廉的量產電動車,那時才會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生壓力。
不過,這些巨頭已經嗅到了危機感,據外媒報道,5月28日,大眾汽車集團表示將獨立開發低成本電動汽車,以更好地與中國競爭對手競爭。
更進一步來看,其將為歐洲市場生產售價約為2萬歐元(合21,746美元)的電動汽車,該車計劃于2027年在全球首次亮相,在大眾集團內部代號為 ID.1。
眾所周知,目前大眾在華熱銷的電動車,就是這款ID.3了,這車還是去年合資純電動車型銷量冠軍,從上汽大眾去年年底刊發的海報來看,其從上市至去年年底,累計銷量已突破10萬+輛。
要說這ID.3為什么賣得好,主要還是在之前有些高的價格基礎上降了不少,幅度大概有4萬元左右。你想一下,花12萬多的價格就買到一臺能續航450km、用的是三元鋰電池、定位緊湊型/尺寸比海豚大、還是后置后驅結構且配備了前后獨立懸架的大眾品牌電車,這又很樂而不為呢?
大家可以暢想一下,當定位更低的 ID.1推向市場的時候,以ID.3現在的價格來看,屆時 ID.1可不就是像現在宏光MINI EV一樣的價格了嘛。而假如這個情況真的發生,估計就沒有自主品牌微型代步純電小車什么事兒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像大眾這樣的全球品牌找到了降低電車成本的密碼之后,屆時才是對中國品牌電車構成壓力的時候。畢竟這些全球品牌有著深厚的造車功底,并且還有品牌效應,就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合資純電和自主純電價格一樣,產品力也大差不差,你會選擇誰呢?似乎傾向于合資的會多一些,這是可以肯定的事情,畢竟ID.3的熱銷不就是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