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車市的眾多豪華品牌中,保時捷可謂“特立獨行”般存在。
相較于大家熟知的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有著更高的品牌溢價能力,畢竟旗下主銷的Cayenne、Panamera和911均定位百萬級市場,不得不令人高看一眼;同時,對比法拉利、阿斯頓·馬丁等超豪華品牌,保時捷又有著較大的市場體量,去年全球賣出309884輛,收獲68億歐元營業利潤,便足以令其它品牌垂涎。
顯而易見的是,保時捷在華成功之處,在于選擇了一條幾乎沒有對手的競爭賽道。一方面是依靠Macan、Taycan拉低入手門檻,另一方面則是與普通豪華品牌劃分差距,再配合著終端銷售策略所建立起的“高保值率”,令其成為國內車市的寵兒。不過,就最新發布的一組數據來看,保時捷的“在華光環”似乎有些失效了。
在今年前三季度中,保時捷全球銷量為242722輛,同比增長10%,其中德國、北美地區和中國的銷量分別為24814輛、64487輛和60748輛,同比分別增長19%、增長14%和下跌12%。除此以外的歐洲(除德國)和其他海外市場,銷量分別為51742輛、40931輛,均有著23%的同比漲幅。無獨有偶,在2022年保時捷全球銷量中,中國尚且超越北美市場蟬聯其最大單一細分市場,但仍是唯一下滑的市場。
為何保時捷突然就“賣不動”了呢?提到這個問題,便不免令人想起去年的“轉向柱風波”。關于事情的起因經過,想必大家都已了解,而相較于電動調節轉向柱的配置缺席,消費者在意的是保時捷針對國內外車主的“區別對待”。由此對品牌形象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保時捷的溢價能力。因此,即便如今保時捷仍是公認的超豪華品牌,但輿論也會降低部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其次,從市場競爭格局的角度來看,新能源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消費者對于“豪華”“速度”等詞匯的定義,以此為賣點的保時捷,自然也是首當其沖。客觀來說,保時捷算是最早布局純電領域的豪華品牌之一,旗下的Taycan,如今要比BBA旗下大部分的單一純電車型賣得還好。不過,面對特斯拉、阿維塔、高合,以及路特斯等品牌的快速發展,保時捷所能帶來的滿足感和體驗感較為有限,由此對高端燃油市場帶來的消費趨勢變化,并非保時捷所能左右,率先在中國車市產生影響。
誠然,對于保時捷而言,中國車市只是其全球布局的一部分,就拿今年前三季度來說,即便中國車市銷量下滑兩位數,仍不影響其正增長。但在長遠規劃上,無論是銷量基數,還是新能源時代進程,中國車市都會是保時捷不愿放棄的市場,如何消除負面影響,獲得中國用戶的認同感和美譽度,或許要比產品層面的更新迭代更重要。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