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曾做過一個實驗。站在我所在的城市最繁華的街道上,數一數過往的車輛合資車型與自主品牌車型的占比。最終,我以每次100輛為標準開始統計,統計了3次。第一次,合資車達到了60%;第二次,合資品牌占比超70%;第三次,合資車占比達到近75%。
這個數據,也許依舊不夠嚴謹。但是,至少能夠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年的汽車市場,大多數人都“合資執念”,換句話說,愿意花錢買國產車的,在當年絕對屬于少數人。
但是,如今伴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不斷發展,我們的國產車進步是顯而易見的。與此同時,愿意選擇中國品牌車型的消費者,也越來越多。不信,可以看看每個月的銷量榜單,各個細分市場的榜單前幾位,你都能看到中國汽車的身影。久而久之,中國品牌車型的綜合市占率,也水漲船高。
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4月份及1-4月份汽車銷售情況。據數據統計,4月份我國乘用車銷量為170.4萬輛,同比增長10.8%,環比下滑9.1%。而1-4月份乘用車銷量為679.1萬輛,累計同比增長53.1%。
從這份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其實4月份的汽車市場并不算是火力全開,只能說可圈可點。但可喜可賀的是,即便是在市場表現平淡的情況下,中國品牌依舊完成了逆勢上揚,1-4月份,僅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就高達282.8萬輛,達成了41.6%,同比增長了3.4%。這個市場表現,相比于其他車系要更亮眼。
就拿曾經稱霸中國市場的兩大車系:德系、日系舉例,在今年的1-4月份其實是呈現了輕微下滑態勢的。德系2020年1-4月份的市占率為24.8%,而今年1-4月份的市占率下滑至23.1%。日系2020年1-4月份的市占率為22.8%,今年1-4月份的市占率下滑至22%。此外,美系品牌靠著出色的性價比也獲得了一定提升,市占率從8.5%提升至9.2%。相比之下,法系的市占率也有小幅提升,從0.3%提升至0.4%。相比之下,下滑較為明顯的是韓系車,由于品牌力的不斷下滑,韓系品牌的市占率從去年的4.2%跌至今年的2.6%。
結語:中國品牌的異軍突起,除了應該感謝消費者的信任,也更需要歸功于那些苦心研發的中國品牌。比如長城、吉利、長安、上汽、奇瑞等車企,正是有了他們的不懈努力,才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品牌的市占率。我相信,這并不是曇花一現。就以吉利和長城為例,長城的坦克如今在SUV市場風生水起,吉利的星越L還未上市就備受關注。諸如此類的中國車,還有很多。這樣的態勢下,中國品牌的市占率未來一定會越走越高。
轉載請注明出處。
热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