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身處中國車市的特斯拉從來都不缺熱度,但自上海車展的“特斯拉女車主車頂維權”事件后,似乎每隔幾天便會發生一起Model 3因車輛失控、剎車失靈事故而引發強烈關注。當然,即便其中大多數都是通常意義上的“負面新聞”,依舊不影響特斯拉的暢銷、以及眾多特斯拉忠實車主的追捧。
不可否認,特斯拉產品確實有著不容忽視的產品優勢,尤其是在輔助駕駛及續航能力方面,擁有著引領行業的水平。但是,面對屢屢爆發的安全事故,特斯拉官方的“甩鍋”與“傲慢”飽受詬病,近日,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在采訪中的一番言論,更是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車輛的使用環節,可能要加強消費者的教育”、“讓大家了解新型汽車的各種使用的方法”、“智能汽車總體來講肯定是會比以前的傳統汽車更加安全”。雖未明確表明,但在陶琳的言語之中,依舊輕易將此前屢次發生的安全事故歸結于車主身上。那么,屢次發生的安全事故,是否真的應該歸咎于車主“誤操作”?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智能汽車,又是否真的比傳統汽車更安全?下面不妨一一來分析。
純電動車主需要“加強教育”?
“必須考了T1駕照才能開特斯拉”。在聽過陶琳的采訪視頻后,不少網友發出類似調侃。
眾所周知,對于常見的家用燃油車而言,基本上分為手動擋與自動擋兩類,相應需要C1駕照和C2駕照才能駕駛;當然,因為自動擋車型取消了離合器,駕駛更為方便,因而持C1駕照的車主也可以駕駛自動擋家用車型。
相較而言,雖然純電動車取消了發動機、變速箱等機械結構,但從駕駛方式、操作習慣來看,基本與自動擋車型無異,如果將純電動車的“安全事故”與“操作不當”簡單粗暴地畫上等號,顯然有些站不住腳。如果真的按照這套理論來說,那考取C1駕照的車主在駕駛自動擋家用車時,是否同樣需要“加強教育”呢?
當然,如果非要找出“家用自動擋車型”與“純電動車”不同的話,作為一款純電動車型,特斯拉擁有“動能回收”系統,即松開加速踏板后,車輛并不會自由滑行,而是會產生“拖拽力”,令車速得到明顯下降。如此一來,在走走停停的市區環境中,不少車主便可通過單踏板控制車速,剎車踏板的利用率便會明顯降低。
顯然,與家用自動擋車型相比,特斯拉的駕駛方式確實有所改變,甚至令不少老司機都頗感不適。不過,并不是所有純電動車均帶有“動能回收”系統,因此建議所有純電動車主“加強學習”,顯然已殃及池魚;此外,特斯拉并未提供“動能回收”的取消功能,與其令所有純電動車型都加上“建議車主加強學習”的門檻,不如特斯拉將是否使用動能回收的選擇權交到車主手中。
退一步講,面對屢屢發生的Model 3安全事故,是否都是車主的問題呢?一方面,作為一款25萬級的純電動車,Model 3擁有著媲美百萬跑車的加速性能,即便是入門級車型,零百加速時間也達到了5.6秒,難免有部分車主會激烈駕駛。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受限于成本原因,Model 3很難提供與動力相匹配的剎車性能,如此一來,車主反應時間、剎車距離都會相應延長,尤其是在高速行駛的情況下,更容易因為剎車距離不足發生碰撞。因此,特斯拉自身并非完美無缺,與其著急將事故起因甩鍋給消費者,不如從車企角度去研究如果避免事故發生。
智能汽車比傳統汽車更安全?
當然,除了主張建議“純電動車主加強教育”以外,陶琳還提出了一個非常新穎,同時也是眾所周知的言論,那就是“智能汽車比傳統汽車更加安全”。
之所以稱其“新穎”,是因為此前極少有人會將“智能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安全性做比較,即便是在新能源時代已經勢不可擋的情況下;而之所以稱其“眾所周知”,則是智能汽車擁有著大量的攝像頭、傳感器,在精密算法和輔助系統的配合下,能夠主動規避風險,增強行駛的安全性。
確實,作為“智能汽車”的代表,特斯拉在安全系統的算法方面保有優勢,理論上更能保障乘客的安全,但是,從實際表現來看,特斯拉卻頻頻因為安全問題登上熱搜,成為網友眼中“最沒有資格說這句話”的品牌。
退一步講,早在2011年,奧迪A8便開展了L3級輔助駕駛系統的研究,后被視為“全球首款L3級輔助駕駛量產車型”,但因道路法規尚不完善,并未在實車搭載;此外,即便是在安全系統尚未普及的年代,沃爾沃憑借著鳥籠式結構車身、行人安全氣囊等配置,被公認為“最安全的汽車”,旗下某車型更是創造出“連續16年零死亡”的記錄。
無論是從市場體量,還是產品實力方面來看,有意公開拔高智能汽車安全性,而貶低傳統汽車安全性的說法,都是極不負責任的。
更加難以理解的是,特斯拉一方面建議“讓大家了解新型汽車的使用方法,避免誤操作”,另一方面又強調“智能汽車比傳統汽車更安全”,無異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不知道此番言論僅代表陶琳個人觀點,還是特斯拉企業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面對如此豪言,這次還能怎么“洗”?
結語:“與其教育成千上萬的消費者,倒不如改變自己來適應消費者”。正如一位網友評價所言,如今特斯拉的“傲慢”已經深入骨髓,作為汽車制造者,特斯拉似乎從未嘗試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思考問題,實際行動也很容易走向極端。堅持初心并沒有錯,但若與廣大消費者站在“對立面”,車企很難能夠走得長遠。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