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間,比亞迪汽車發布公告,由于新能源補貼退坡,加上下半年以來電池主要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旗下在售新能源車型將漲價2000-6000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比亞迪這次突然漲價之前,其實是特斯拉的突然降價,后續福特電馬和奔馳先后官方跟降。
本來公眾都期待著第四家大廠,尤其是自主品牌跟著特斯拉降價時,比亞迪突然反向操作,把廣大業內人士和消費者給看傻眼了。
可以肯定的是,原本準備降價的品牌,看到比亞迪的神操作之后,或許此刻已經把擬定好的降價方案給撤回去了。畢竟,比亞迪是新能源汽車領導者,月銷20多萬臺的江湖地位有目共睹,它的領漲絕對有風向標的意義。
說到這,問題來了。為什么比亞迪會選擇在這個時候漲價?它的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
首先,根據目前比亞迪的現實狀況來說,指望其像特斯拉那樣降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從相關渠道透露的信息來看,目前比亞迪累計未交付訂單量達到40萬輛,并且仍在逐月增加,無論是純電還是混動,都是一車難求的狀況。
說白了,即便是平價銷售的情況下,想要消耗完這么多的訂單量都得需要一段時間,如果降價銷售的話,那積累的訂單豈不是更多?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耗?并且意味著廣大消費者等待的時間會更長?
所以,順著這個邏輯去推理的話,基本上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比亞迪不會跟著特斯拉降價。不過,要說這突然漲價,在一些專家學者看來,其實反映了比亞迪更懂國內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這是其比特斯拉“本土化”的地方。
眾所周知,咱們國人有個買漲不買跌的消費習慣,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當房價噌噌噌地向上漲,哪怕一周一平米貴100塊錢的時候,大家恨不得借錢加杠桿也要進場。而一旦房價開始下跌的時候,彌漫的恐慌情緒充斥在大家身邊,哪怕一周一平米便宜100塊也不敢下手。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時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獲得時的快樂感,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公眾買漲不買跌。
雖然車子有消耗品的屬性,不像房子那么保值,但比亞迪當下一車難求的市場狀態決定了其某種程度上“硬通貨”的屬性。
這不,就在比亞迪官方宣布漲價后,筆者朋友圈里的部分4S店銷售顧問已經興奮的吆喝了起來,對于原本就賺的盆滿缽滿的4S店來說,此時此刻或許已經笑開了花。
而在和筆者的閑聊中,這位海洋網的銷售顧問也表示前段時間還在猶豫不定的一些客戶,看到這個消息之后已經下了訂單,而預約看車的意向客戶明顯數量攀升。毋庸置疑,漲價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11月份和12月份,比亞迪的月銷量會在20萬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并且會刺激更多的消費者進場。至于其他品牌會不會效仿漲價,咱們拭目以待吧。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