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乘聯會的一則發文引發了汽車行業的廣泛討論,即便當時公眾都沉浸在迎接甲辰龍年的歡快氛圍里。
原文是這么說的:燃油車每年要交上萬億的燃油稅收,既限購還限行。在新能源車銷量已經達到35%的情況下,應該考慮“同車同權”。
翻譯成大白話,意思是以往政策端給了新能源汽車很大支持力度,但其承擔的責任相對而言較少,如今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越來越多,應該與時俱進,像燃油車那樣承擔更多的責任。
眾所周知,能夠上綠牌的新能源汽車免繳車輛購置稅,部分一線城市免限購、免限行,甚至一些公共場合的停車費都比油車便宜一些,這些“特權”是消費者選擇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原因,也是很多燃油車車主艷羨不已的地方。
換句話說,過去幾年汽車行業其實處于“同車不同權”狀態。即燃油車默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每年要交上萬億的燃油稅收,但無法享受免限購、免限行和停車費打折等政策紅利,反倒是免繳稅的新能源車把這些紅利全都吃到了嘴里。
在前些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處于較低水平時,這個現象或許還不會被公眾拿來討論,但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以我們難以想象的速度飆升時,這個矛盾就擺在了臺面上,使得我們必須好好思考和解決。
站在廣大燃油車車主的角度去看,自然是對乘聯會的“同車同權”建議拍手叫好。他們秉持的是“一碗水端平”的道理,認為燃油車不應該再繼續當“冤大頭”,新能源汽車也應該像自己那樣承擔更多的責任,而非現在這樣“付出少卻得到多”,這不符合公平公正原則。
原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汽車取代之勢已經形成,原來制定的2035年新能源汽車超過50%的目標,很可能在2025年最晚到2026年就會提前實現。
這使得“同車同權”議題變得越來越緊迫。道理很簡單,如果在新能源汽車占據“半壁江山”的時候還“吃多干少”,肯定不利于整個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
而站在新能源車主的角度去看,他們對乘聯會的“同車同權”建議心里不爽,有些言辭過激者更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開罵,表示近兩年新能源汽車雖然取得了快速發展,但距離“自力更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還不是完全“斷奶”的時候。
他們還認為新能源汽車是自主品牌實現對合資品牌彎道超車的最佳賽道,在當下自主品牌已經沖擊合資品牌江湖地位的情況下,還得繼續在政策端對自主品牌給予大力支持,不然就給了合資品牌“反擊”的機會,否則之前的努力就落空了。
誠然,站在各自角度去看,雙方的言辭都不能算錯,誰也無法否定誰。但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消除分歧取得共識,您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