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車企公布了2022年1月銷量成績單。和預料的一樣,去年的競爭格局延續到了當下,表現優秀的依然是那幾家,直觀表現在頭部和二三線之間的差距在持續拉大。
以自主品牌為例,吉利、長安和長城的三巨頭地位依然穩固,他們仨1月份的各自銷量分別是14.64萬輛、15.8萬輛、11.18萬輛,可謂拿下開門紅成績。
緊隨其后的是比亞迪、上汽乘用車和奇瑞汽車,各自銷量分別是9.52萬輛、8.6萬輛和6.75萬輛。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比亞迪,它很有可能借著新能源的東風突破10萬+。
排名再往后的自主車企,要不就是月銷低于5萬輛,要不就是不敢公布1月銷量,總而言之他們已經被頭部和二線遠遠甩在身后。
這讓我想到了三年前,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對中國汽車品牌的預判。三五年內企業關停并轉不是新聞,未來三年關停并轉的企業還會更多,最終中國車企將“只剩五六家”。
當時這句話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有人說這是危言聳聽,是販賣焦慮,2017年中國車市的體量高達2888萬輛,不可能只讓五六家分蛋糕。
但沒想到,朱的這一席話,真的在慢慢變成現實!
咱們回顧一下,這幾年都是有哪些自主品牌已經成為了過去時,或者說已經躺在了ICU昏迷不醒。
眾泰和其旗下的大邁、漢騰、君馬、大乘、漢龍;位于重慶的北汽幻速、比速汽車、力帆、長安鈴木;還有其他地方車企獵豹、觀致、華晨、寶沃、華泰等;再加上那些見光死的PPT造車新勢力,什么前途、賽麟、拜騰、博郡、長江......
很多時候我們一直在問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真的需要這么多車企嗎?
縱觀世界汽車工業發達國家或地區,遠沒有像咱們國家這樣百家爭鳴。
大洋彼岸的美國,以前只有三巨頭福特、通用和克萊斯勒,現在不過是加了一個特斯拉;日本雖說有九大汽車公司,豐田、日產、三菱、馬自達、本田、鈴木、五十鈴、大發和富士重工(斯巴魯),但業績好的也不過是兩田一產;整個歐洲大陸出名的汽車廠商沒幾家,大眾、戴姆勒、寶馬、捷豹路虎、PSA、菲亞特和雷諾等;韓國則是現代起亞集團。
市場經濟的發展,從最初的百家爭鳴到后期的兼并重組,這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聰明的消費者已經用真金白銀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沒辦法,由于產能落后、生產力趕不上主流水平、產品質量和實力無法與一流車企看齊,落后車企始終面臨著“停產賠錢、不停產更賠錢”的問題。等待他們的自然是被市場淘汰,或者是被大魚吃掉的命運。
【結語】綜合上述內容來看,正如我一開始擔心的那樣,看到1月車企銷量數據就有點不祥的預感,未來國產真的只剩下五六家?某種情況下也驗證了一位網友的預判,這其實是1月銷量釋放的信號:國產車企未來只剩五六家,或要一語成真了。對于此,您有什么觀點和看法?歡迎在文末留言互動。
轉載請注明出處。